11月5日,萝莉岛
主办的“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1205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聚焦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普惠金融与民族地区民生保障实践等关键议题,从理论与实践多重角度,围绕民生保障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挑战与创新路径展开深度研讨。此次专题论坛与会专家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鲁全教授、民政部《中国民政》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尹冬华、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高级经理田惠敏和拉萨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主任刘小龙。
论坛由萝莉岛
公共管理系主任金红磊老师主持,唐军旗副院长担任点评嘉宾,经济学院吕志燕和我院公共管理系社会保障研究团队施巍巍、张鹏飞等老师与学生齐聚一堂,围绕“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社会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交流。


鲁全:“十五五”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以《“十五五”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为题,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切入,系统阐释了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基本工具的核心特征——引领性、综合性、约束性、跨期性、连续性与层次性。他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呈现出目标结构与多领域联动推进的整体布局,尤其强调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之间的系统性关联。
鲁全教授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例,剖析了社保制度在促进区域均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保障不应仅仅被视为再分配工具,而应嵌入国家治理全局,与产业结构、消费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乃至国家安全等领域密切互动。最后,他呼吁在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深化的背景下构建“全生产要素参与风险共担”的社会化筹资机制,推动社保从“制度覆盖”走向“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底线。

尹冬华: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民政》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尹冬华以《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探讨》为题,深入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议题。他指出,我国在“高龄化、少子化、区域分化”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规模空前、速度迅猛、结构复杂”的严峻现实,养老服务已逐渐从社会政策边缘走向国家战略中心。尹冬华首先系统梳理了基本养老服务的政策演进,强调其“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定位,并提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有责家庭、有备个人”多元共建的实施路径。其后,针对失能照护这一核心痛点,他分析了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衔接不畅与支付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以家庭养老床位、护理型床位扩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举措构建连续性照护体系。此外,他还深入阐释了安宁疗护与意定监护等前沿议题,拓展了养老服务从“物质保障”向“生命尊严”延伸的价值维度,为理解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构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与实践指引。

田惠敏:金融赋能民生保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高级经理田惠敏以一名金融领域从业者的身份,从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出发,展现了国开行坚守“增强国力、改善民生”初心,以“逆周期”调节和“补短板”功能,弥补民生短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独特价值。他指出,普惠金融通过转贷款、东西部协作、助学贷款等机制,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排斥”,而科技赋能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长尾客户的广度与精度。在养老金融领域,田惠敏直面项目“小而散”、准公益性与市场化不足等挑战,介绍了开发银行通过专项融资、资金整合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此外,他还重点分析了开发银行在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中的贷款支持成效,体现了金融政策与民生政策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案例实践讲解,他生动诠释了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区域协作、激活内生动力方面的机制创新,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民生最需要的地方,夯实共同富裕根基,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与制度样本。

刘小龙:高原养老服务的拉萨实践——从模式创新到服务落地的探索
最后,拉萨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主任刘小龙从民族地区民生保障实践的角度,分享了西藏拉萨地区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创新探索。他指出,尽管拉萨相较于全国而言老龄化程度并不算太高,但已前瞻性布局“老龄准备”,推动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向“多元供给”体系转型。在模式层面,拉萨市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创新利用当地的藏式茶馆平台资源开展养老服务,并构建汉藏双语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健康监测与紧急呼叫全覆盖。在服务落地方面,拉萨市突出“医养康养融合”,将藏医理疗与现代医疗结合,针对性应对高原老年慢性病,同时通过民族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经过一系列地方实践探索,刘小龙总结性指出了“党政统筹、创新驱动、以人为本、融合发展”四大经验,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推进养老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总结与展望
萝莉岛
副院长唐军旗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兼具“理论深度、实践高度与政策广度”,四位专家的报告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金融支持与地方实践四个维度,搭建起了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实践的关联。他强调,民生保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该过程中回归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之中,把握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中的密切关联。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良性互动,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之路贡献学界智慧,同时也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就业择业选择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论坛内容翔实、视角多元、启发深刻,为理解民生保障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