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萝莉岛
学术成果捷报频传、硕果盈枝,彰显了学院扎根民族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秉持“立足民族、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学院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边疆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与就业发展等关键领域,产出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高水平成果。
公共管理系
金红磊
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01
论文题目:《羊大为美,美美与共——宁夏盐池滩羊产业中的民族互嵌交融》
发表期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5年第4期
简介:本文论述了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文章以宁夏盐池滩羊产业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滩羊全产业链在促进民族经济利益共享、社会结构互嵌、文化符号共建以及党建引领治理等方面的多重功能。研究突破了以往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经济视角的局限,从产业链整合、社会生活互嵌、文化认同凝聚与治理效能提升四个维度,揭示了产业驱动下民族互嵌交融的内在机制,为民族地区依托特色产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对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鹏飞
公共管理系讲师
01
论文题目:《Impact of public evaluation of the health security system on the trust in physicians: Mediating roles of satisfaction with medical care and perceptions of medical safety》
发表期刊:《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评价如何影响对医生的信任,重点关注就医满意度和对医疗安全的感知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社会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揭示,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评价与对医生的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一关系部分由就医满意度和对医疗安全的感知所中介,其中就医满意度呈现出更强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凸显了制度信任在塑造公众对医生信任方面的关键作用,而这一因素在以往医疗信任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通过将就医满意度和对医疗安全的感知识别为关键中介变量,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性的医疗体制改进来强化医患关系提供了可操作的启示。
02
论文题目:《Unequal nurs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on nursing services for older adults》
发表期刊:《BMC Nursing》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基本医疗保险与老年护理服务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中国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参加公共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获得护理服务的机会,参保者使用护理服务的可能性比未参保者高出53.57%。此外,与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相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使用护理服务的可能性高出26.49%,突显出公共医疗保险体系内部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显著不平等。中国的医疗保障改革应通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消除保险框架内基于身份的制度性差别,来改善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获取。
会计系
刘璐琳
会计系教授
01
论文题目:《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Realization in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发表期刊:《Land》
简介:国家公园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运输通道发展具有互构关系。研究采用TOPSIS法评估运输通道发展水平,运用当量因子法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格局。本研究提出应优化绿色交通廊道、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解析运输通道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互动关系,构建面向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与运输通道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空间治理框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与文化交流基础。
于明洋
会计系讲师
01
论文题目:《Green Manufacturing Lists and Firms' Gree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发表期刊:《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简介:本研究利用企业纳入中国绿色制造名单这一情境,构建逐步推进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自愿性环境监管对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纳入绿色制造名单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与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机制分析显示,这一积极效应主要源于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的增强以及环境关注度的提高。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环境治理、企业获得更高市场关注度时,绿色制造名单对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的扩展检验表明,企业被纳入名单还会促进行业内或同城其他企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最后,经济后果分析显示,企业入选绿色制造名单最终提升了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本研究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提供了自愿性环境监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证据。
工商管理系
陶慧
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01
论文题目:《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与价值重塑——以河北省邯郸市王金庄为例》
发表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简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粹。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削弱。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采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王金庄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构建农业文化遗产韧性的演化过程模型,试图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过程及其价值重塑,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价值、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1)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原生阶段到再生阶段的多个紧密相连的阶段,展现了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和适应性特征。(2)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外部变化的响应,更在于其价值体系的重塑与转化。更进一步,本文试图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重塑逻辑:(1)空间赋能:景观基因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互动发展。(2)秩序重塑:社会动力与农业文化遗产的适应性管理。(3)地方知识:多元主体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共同培育。通过对于农业文化遗产韧性的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对于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
02
论文题目:《数字媒介视角下传统村落的表征演变与地方营造——以贵州台江县台盘村为例》
发表期刊:《地理科学进展》
简介:数字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人地关系,媒介通过特定叙事与故事场景吸引人们前往目的地揽胜。一些传统村落凭借数字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更多的传统村落因缺乏日常空间表达的话语权而处于边缘地位,其如何凭借数字媒介获取现代认同的问题有待研究。论文以贵州台盘村为例,基于数字媒介的视角,从表征演变、关系建构、地方实践和权力博弈4个方面分析多元主体如何呈现和形塑台盘村这一传统村落。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表征以媒介事件为节点,呈现阶段性的演变过程;数字与现实关系的建构达成了意义的共识;个体远程与在地的实践塑造了具有地方性的符号表征;权力博弈形成了数字资本运作与地方性维持之间的张力,使地方朝向更长久的发展。研究拓展了媒介地理学的应用场景,透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过程,结果可为数字媒介时代传统村落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03
论文题目:《How to build tourism economic resilience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A fsQCA study based on 21 blocks in Beijing》
发表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简介:旅游韧性是历史文化街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维持核心功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的双重压力下,许多街区陷入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凸显出探究其经济韧性形成机制的迫切性。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抵抗力、恢复力、重构力与更新力的韧性评价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北京市21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资本投入、社区治理等多重条件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经济韧性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识别出三种驱动高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模式:文化创意产业赋能驱动型、民俗社区协同治理型与文化资源集聚发展型;同时揭示了两种导致非高韧性的组态:旅游投入匮乏型与旅游资源单一型。这些路径共同揭示了“场景营造”与“主客共生”是提升街区韧性的两大核心逻辑。本研究从组态视角突破了传统单因分析的局限,丰富了韧性理论在文化遗产旅游领域的应用。在实践层面,为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街区提供了差异化的策略选择,也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更新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04
论文题目:《推动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
发表期刊:《中国民族报》
简介:民族手工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智慧与审美,具有深厚的历史记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民族手工业从“抢救性保护”向“生产性保护”转型,使其在促进就业、增强社区活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内蒙古、贵州、广西、湖北等地的系统调研,发现当前民族手工业在“人—地—业—美”四个维度上均面临新的挑战:传承人老龄化、传统空间加速消散、产业规模化与品牌化不足、传统审美与当代消费需求错位等问题交织并存。同时,各地在资源整合、品牌共创、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显示,民族手工业正处于由传统作坊向创意产业链跃升的关键窗口期。研究提出,要以构建“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共同体”为牵引,打造“一个中心+多地协同+N个品牌主体”的发展格局;建设融创设计平台、区域品牌联盟、国家级数据库与体验传播体系,畅通民族手工艺的国内国际双向传播链路,形成覆盖设计、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
人力资源管理系
黄锐
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01
论文题目:《How are Risk Perceptions and Ripple Effects Amplified in the Digital Era? An Analysis of China's Digitally Underdeveloped Regions》
发表期刊:《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简介:数字时代时空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风险的形成、风险的感知及其涟漪效应。但传统SARF在体现这个新的放大逻辑方面存在时代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升级版的框架STARF,认为数字赋能会放大风险感知,数字折射会放大涟漪效应,并聚焦于中国数字欠发达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数字时代总体社会安全风险感知减弱且风险感知焦点发生转移,信息安全风险感知显著增强,即使是在数字欠发达区域也是如此。(2)数字赋能与传统因素共同发挥放大作用,其中数字赋能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都会放大风险感知,但数字赋能对风险感知的增强并未超越传统政府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减弱作用。(3)数字赋能放大作用存在差异,其显著放大外生性食品和环境安全风险感知,但却对内生性信息安全风险感知存在放大悖论。(4)数字折射改变了风险感知连锁影响传播的方向、范围和速度,使得涟漪性质更加复杂且时空传导更为分散和迅速,进一步促进多时空涟漪产生跨域叠加与干扰。这些发现将促进当局在风险治理中采取更加动态和综合的视角。
02
论文题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简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重县”)的确立和持续帮扶是我国近年帮扶政策和防返贫政策的重要体现,对其有效衔接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优化过渡期后的帮扶措施和乡村振兴政策。本文以2017-2022年“国重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标体系,探究有效衔接的时序变迁及空间差异,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衔接的影响因素,提出过渡期后的帮扶思路。研究发现:第一,“国重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水平逐年上升,由勉强协调转为初级协调。第二,“国重县”有效衔接存在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衔接水平较低的县域对衔接水平较高的县域存在“追赶效应”。第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帮扶力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是“国重县”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农户增收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第四,“国重县”地域功能、地理位置、衔接水平的不同导致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基于分析结果,从分层帮扶、区域性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提高帮扶精度等方面提出“国重县”过渡期后的帮扶路径。
陈乐妮
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01
论文题目:《榜样与感染:父母身份认同增益职场母亲的工作动力》
发表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简介:本研究挑战“生育与女性工作动力相矛盾”的社会成见,提出父母身份增益理论。研究提出父母身份认同能成为职场母亲工作动机的重要来源。这种增益通过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父母榜样动机(母亲努力工作以成为子女榜样)和从子女探索精神中获取感染(激发工作好奇心与内在动机)。研究从个人、组织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父母增益理论的适用情境, 深化了对生育相关身份与女性工作动力关系的理解,并为提振育龄女性工作动力提出管理对策建议。